新三板市场的火爆
文/于飞
近两年,新三板发展如火如荼,吸引了资本市场各方机构的广泛关注。其中的缘由,我们可以从政策赋予新三板的使命与新三板对企业的发展意义两个角度来理解。
一、新三板的使命
新三板是业界对“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统称,名字背后涵盖的是我国场外股份交易从“两网”系统、“三板”,到新三板漫长的历程。
1、“两网”系统——为了解决国有企业法人股流通问题
20世纪90年代,为改善国有企业经营状况,我国开始了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国家体改委决定在改制中设立法人股,专向企业法人和内部职工定向募集,并限制这一部分股份在二级市场上的流通。由此,法人股概念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一大特色,也成为我国资本市场建设中不得不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
1990年12月5日,国家体改委批准成立“全国证券交易自动报价系统”,即“STAQ法人股流通市场”。1993年4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组建了“中国证券交易有限公司”,即“NET法人股流通市场”。
“两网”系统的建设是为了解决国有企业法人股流通问题,然而由于市场不成熟及体制不健全等原因,STAQ和NET两个交易系统日益萎缩,交易惨淡。“两网”系统仍无法解决国有企业法人股流通问题。
2、三板——为不能在交易所流通的股份提供场外交易平台
2001年7月16日,中国证券业协会正式开办“代办股份转让系统”,即三板市场。三板市场主要承接原STAQ、NET系统挂牌公司和沪深退市的公司,为不能在交易所流通的股份提供场外交易平台。
证券业协会的初衷,是利用退市的上市公司的公众性带动三板市场的投资热情,从而将三板市场建设成为与主板市场配套的场外交易市场。然而,退市后的公司在三板市场成交清淡,不但没有带动三板市场交易热情,反而使得三板被业界成为资本市场的“垃圾桶”,长期被投资者冷落。
3、新三板试点及扩容——为高科技、成长型企业提供股份流动
2006年1月,北京中关村科技园区建立了“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股份报价转让系统”,为高科技、成长型企业提供股份流动,同时改变中国场外市场交易落后的局面。该系统作为三板的一个试点正式推出,被业界称为新三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