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垃圾分类处理—金华模式
和鑫投资/师少楠
与雾霾一样,“垃圾围村”的环境问题已十分严峻,而推进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是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长效持续治理的关键。2016年12月住建部下发了《关于推广金华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经验的通知》,建议全国进一步加大推广浙江农村垃圾分类的“金华经验”,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浙江金华模式的垃圾分类处理有力推动了美丽乡村建设,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之路上加速奔跑,带动了古村落观光、休闲农业、民宿经济、农家乐等乡村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农民带来真正的实惠和富裕。浙江金华形成的独有的农村综合环境治理实践,走出的一条有浙江金华特色的绿色发展之路,正以一个可持续、可推广、可复制的样本走向全国。
一、金华模式的发展与现状
2004年,金华市建立了“户集、村收、乡转运、县处理”的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模式,初步解决了农村生活垃圾出路问题。随着农民生活消费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农村生活垃圾产生量越来越大,原有模式的弊端日益凸显。一是现有填埋场使用寿命急剧缩短,但新建填埋场的选址越来越难。二是垃圾处理成本日益提高,财政负担越来越重。
2014年,金华市从本地实际出发,探索出了“两次四分法”的分类方法、“垃圾不落地”的转运方法、阳光堆肥房就地资源化的利用方法以及动员群众、依靠群众的工作方法,形成了财政可承受、农民可接受、面上可推广、长期可持续的农村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模式,解决了垃圾减量无害化处理难题,破解了“垃圾围村”的困局,产生了显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走出了一条符合金华实际的农村垃圾污染治理新路子。
二、金华模式的特色分类处理做法
1.垃圾分类处理的源头:二次四分法
金华市通过多年垃圾分类处理摸索,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创新出垃圾分类处理新方式:二次四分法。在具体操作上,首先,农户先按能否腐烂为标准进行“会烂”和“不会烂”的初次分类;其次,保洁员上门收集并在各户收集的基础上以可否回收为标准在“不会烂”垃圾中再进行“能卖”和“不能卖”的二次分类;最终,70%会烂垃圾就地进入阳光堆肥房,15%能卖垃圾就地由可再生资源公司有偿回收,15%不会烂也不好卖垃圾按原模式经乡镇转运后由市县统一处理(填埋或焚烧)。这样解决了农户一次分类不到位问题,进一步提高了垃圾回收利用率。
金华模式的垃圾收运流程图
2、垃圾分类处理的转运:垃圾不落地法
金华市取消了村内垃圾集中堆放点和垃圾池,实现垃圾从投放到处理全程不落地。每家每户门口设两个密闭垃圾桶或两格式垃圾桶。农户自行投放后,保洁员利用密闭分类转运车定时上门收集,运送到村级阳光堆肥房。阳光堆肥房密封处理或贮存垃圾。对既不能堆肥、也不能卖的其他垃圾则统一密闭转运至县级处理设施处理。垃圾从出门到进入最终处置环节全程不落地,大大减少了蚊蝇孳生的可能性,也净化了村庄环境。
3.垃圾分类处理的运维体系:五级联创法
五级联创法是指由农办牵头,构建以“镇、村、片、组、户”划分管理区块,建立网格小组,细化分工,明确责任。每个行政村划分为若干区块,村干部分块包干,全体干部分段负责,党员和妇女代表纳入网格,实行垃圾分类网格化管理。层层分级的精细化管理模式,使村干部、党员的工作变得更有针对性,村民遇到问题也可以第一时间找到相关责任人,使垃圾分类得到重视和有效推进。
4.垃圾分类处理终端:阳光堆肥发酵房
目前,可堆肥垃圾处置方式有两种:阳光堆肥发酵房和机械发酵堆肥站。根据实际情况金华市以前者为主。按照行政村人口和转运距离等因素,采取“一村一建”“多村合建”“村企联建”等方式,建设“四格”式阳光堆肥发酵房(如下图所示),其中两格堆肥,一用一备,另外两格一格储放可卖垃圾、一格储放其他垃圾。所有阳光堆肥发酵房实施标准化建设,统一材料和外观。
金华模式的单村阳光堆肥发酵房
金华模式的多村或村企合建村阳光堆肥发酵房
单村阳光堆肥发酵房建设投资大概在10-15万元。堆肥房屋顶安装透明玻璃,利用自然光提高堆肥温度,使用专利技术对传统发酵处理工艺进行科学改进,引入微生物菌剂,堆肥时间从原先的半年缩短至2个月,配套建设通风和保湿回淋系统,有效去除了苍蝇、臭味等。垃圾堆肥后,由专业公司、农业合作社用于制作有机肥或直接还田增肥,实现资源化利用。一般1吨会烂垃圾经过堆肥房处理后,一般只剩下0.2吨-0.3吨有机肥,这种有机肥氮磷钾含量都很高,适合做蔬菜瓜果的肥料。
为解决政府财政不足难题,不少地方开始探索市场化动作,吸引民间资本参与,走垃圾处理产业化之路。在浙江桐庐,通过设备生产和技术研发,出产的有机肥,目前已在省内各大超市上架销售,一斤售价达6.6元,售出超过3万包,企业所得利润可反哺垃圾分类长效管理经费,形成了一条完整的生态产业链。
金华模式的阳光堆肥发酵房结构图
三、金华模式的典型保障措施
1.多元化资金筹集模式:财政直补、社会参与、以奖代补
2014年,金华市开展农村垃圾分类减量资源化处理试点以来,通过多年实践逐步建立了一套多元化的垃圾分类资金筹集模式:财政直补、社会参与、以奖代补。
(1)政府资金面:一是投资在阳光堆肥发酵房、分类垃圾桶、垃圾运输车等硬件设施。对开展分类减量的行政村一次性补助10-15万元,主要投资建设阳光堆肥发酵房;其它配套设施建设(分类垃圾桶、垃圾车等)按人口的标准一次性补助20-60元,两项建设投资平均下来每个村一次性投入11.2万元。二是投入到保洁员工资、堆肥房设施维护等后续管理费用,由市、县两级财政按1:1.5比例安排投入。
(2)社会资金面:一是利用企业的资金捐助,实行对垃圾分类先进单位和农户的奖励。二是利用“村企联建”的方式,在农村地区配备阳光堆肥处理房。
(3)农民资金面:以村为个体设立“共建美丽家园”维护基金,农户每人每年自愿上交10至30元,商户每年上交200至500元,用于垃圾分类处理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对优秀分拣员、巡查员和先进农户的奖励。
2、多方位监督考核机制
(1)政府层面:实行多级考核机制。建立“村日自查、乡镇月查、农办季抽查、县(市、区)年度考核”环环相扣的督查体系,全年成绩与垃圾分类减量资金补助直接挂钩、与联村干部及村主要领导奖金挂钩,倒逼责任落实。同时,加强垃圾分类政策宣传,落实工作责任,强化巡查监督,促源头分类。
(2)村委会和村党员干部层面:实行垃圾分类网格化管理。村两委班子成员划分责任片区,每名党员联系若干农户,层层落实责任,确保分类工作有人抓、有人管;实行村务公开,在村庄保洁承包、缴费标准、经费使用等各个环节做到公开透明;聘请村里有威望的老人担任环境监督员和劝导员。
(3)保洁员层面:建立分类评优制度。实行乡镇对各村保洁员的月度考评制度,每月评比奖励10-20%的优秀保洁员,激发他们做好分类工作。
(4)农户层面:建立环境卫生荣辱榜制度。村干部、村民代表以及有一定威望的老党员、老干部对农户分类等情况进行打分评比,每月每村评出先进户3-10户、促进户3-5户,通过“笑脸墙”“红黄榜”公布结果。建立村民自治自律制度,健全农户“门前三包”制度,实施卫生费收缴制度,并纳入乡规民约。细致严谨的考核制度,完善的激励处罚机制,使垃圾分类得到重视和有效推进。
3、政府强力推动垃圾分类处理
(1)“一把手”抓“一把手”。金华市委书记亲自进行全市动员部署,从市到县、到乡、到村,层层抓“一把手”。各级“一把手”既“挂帅”,又“出征”,各县(市、区)书记多次召开现场推进会,乡镇“一把手”更是进村入户,推动工作落实。
(2)试点先行、全域推进。根据人口规模、产业布局、地域远近、经济发达程度等因素,金华在市区选择了工业主导、农业主导、城郊结合部3个不同类型的乡镇先行开展试点。试点乡镇所有行政村、企事业单位全面开展垃圾分类,其他县市也选择若干个乡镇进行整乡整镇试点。试点取得成功后,2015年4月金华市委、市政府召开动员大会、下发文件,在全市农村全面推行垃圾分类,明确提出两年实现全市农村全覆盖的目标。到2017年12月底,全市所有乡镇都开展垃圾分类减量工作,乡镇和行政村实现全覆盖。
4、大力持续宣传、全员参与推进
垃圾分类工作需全民参与才能达到最好的效果,金华市在垃圾分类推进上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在农村,垃圾分类减量与环境卫生整治、生活污水治理、“美丽家庭”创建、基层组织建设等工作同步开展。以琐园村为例:首先在推广初期,将垃圾分类推进与农村环境卫生整治相结合,农户施行门前三包(包卫生、包绿化、包秩序)和门内外无乱堆乱放、无陈年垃圾、无污水横流、无畜禽放养等,并在源头将垃圾分类;其次,在村口设置了“笑脸墙”和“荣辱榜”,由村妇女进行评定,做得好的农户用笑脸、红旗标出来,不好的上促进榜。再次,结合“美丽家庭”创建活动,将垃圾分类作为创建工作的必要内容,引导农户在参与争创的同时,积极做好垃圾分类工作。此外,还设立“美丽家园共建基金”,每月评选15户垃圾分类先进户,并给予物质奖励。最后,结合党员活动,建立“党员干部公益服务日制度”,每月党员干部都需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活动,打扫街面,宣传垃圾分类。
金华市垃圾分类处理工作通过推出一系列丰富多彩、可亲身参与的活动,逐步将垃圾分类的概念深入人心,以荣誉奖励培养荣辱观、以物质奖励促进垃圾分类成果维护,使人们养成垃圾分类的习惯,这些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四、金华模式的实践成效
1、经济效益
通过金华模式的垃圾分类处理,农村经济效益显著提高。据农办相关负责人测算:目前,金华全市农村每年产生垃圾约80万吨,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全部到位后,每年分类减量垃圾可达60万吨以上,那么政府清运处理成本下降近2亿元,节余资金用于当年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财政补助支出还有节余。同时,干净整洁的农村美景吸引了八方游客,截至去年九月底,金华各地的农家乐接待游客达1990.2万人次,营业收入14.4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5.2%和21.67%。
2、生态效益
通过金华模式的垃圾分类处理,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施垃圾分类处理后,金华农村需要填埋处理的垃圾每年可减量17万吨,垃圾填埋场使用年限可从5.8年延长到11年。现在农村脏、乱、差现象得到有效治理,彻底改变了原先农村“一场大雨、一河垃圾”的现象。此外,村民还自发地对农村环境进一步改造。例如,金华兰溪女埠镇村民组织创意堆柴大赛,房前屋后杂物堆放讲究起“艺术”;金华东阳巍山镇平安村村民用废旧磨盘、残破瓦缸等,创构出特色鲜明的小花圃、小景观,把村庄点缀得更具美感。依托这些美丽村落为基点,金华开辟多条美丽乡村风景线,而后将这些美丽的村庄串珠成链、聚链成网,初步形成了“村庄风景化,风景全域化”的优美农村人居环境。
3、思想效益
通过金华模式的垃圾分类处理,农村良好风气深入人心。推进垃圾分类工作,不仅锻炼了基层干部工作能力,而且进一步融洽了干群关系。同时,党员干部和农民的生态意识更强了,邻里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农民个人的生活坏习惯也少了,一个垃圾桶带给一群农民的观念转变,正是这项工作的意义所在。
4、社会效益
通过金华模式的垃圾分类处理,金华积极影响享誉海内外。2015年,金华一只垃圾桶在网络上爆红。“会烂的”“不会烂的”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法,引起人民网、新华网等上百家主流媒体的高度关注,相关报道点击量已突破2000万次。网友评价:“这样的垃圾分类方法,简单、易行、接地气。”2016年,央视《焦点访谈》介绍金华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经验和《人民日报》刊文肯定我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做法。四年以来,省内外多批队伍逾3余人到金华考察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做法。金华市举办六届“海外名校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活动,把金华模式(琐园村等村庄)的垃圾治理情况以中英文视频向各自国家做了推介,从此享誉海内外。
五、金华模式的经验解析
1、财力可以承受
农村垃圾实施分类处理前,金华农村1吨垃圾的平均清运成本约为200元,焚烧、填埋处理成本分别为每吨110元、90元。农村垃圾全面推行分类处理后,每年可减量垃圾66万吨以上(按照全市农村人口327万,每人日均产垃圾0.66公斤,减量按85%计),每年可减少清运和处理费用大约2亿元。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基础设施建设的一次性投入完全可以在今后8-10年的节余中收回投资。
2、符合农村实际
金华市针对农村常住人群现状和特点,在总结农民智慧的基础上,全面推广简便易行的二次四分法。农户只需以是否易腐烂为标准,操作简便,易学易做,群众普遍支持。二次四分法在保证较好的分类减量效果的前提下,大大降低了垃圾分类推行的难度,利于农户分类习惯的养成,有力促进分类工作的全面推行。
3、技术成熟可行
目前,金华市普遍推行阳光堆肥发酵房,采用多孔管道自然通风,全程运行无动力;使用玻璃阳光房保温和改良后的微生物菌种发酵,比普通堆肥效率高,出肥时间从半年缩小到2个月;保洁员按要求将有机垃圾投入相应仓体即可,无需专门人工管理;阳光房高位投料、低位出料,无机械设备,非常便于操作和维护;堆肥设施可使用40-50年,比一般的堆肥机寿命长30年以上。
六、 金华模式全国推广的建议
浙江省金华市经过四年的农村垃圾分类处理实践,摸索出一些成功经验值得普及推广。
1、进一步加大全国推广力度
进一步加强住建部《关于推广金华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经验的通知》的贯彻落实。在我国10多年的试点实践和国际先进垃圾分类处置工作基础上,各省适时出台配套政策,确定一种或几种适合的垃圾分类处置工艺路线和技术标准,省级层面的顶层设计宜粗不宜细,以便于推广和操作。如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可以学习金华做法。即农户对“会烂”“不会烂”进行初次分类,分拣员再对“不会烂”的垃圾中进行“可卖钱”“不可卖钱”进行二次分类的“二级四分法”。各地市可以结合实际自由选择最佳方法进行实施,切忌一刀切。
2.进一步完善处置体系建设
垃圾处理的根本任务是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首要任务就是要做到源头减量化。一是制定农村分类垃圾处置政策,制定垃圾分类细化标准,规划处置设施,把垃圾分类收集和处理配套设施列入区域规划的内容,推动配套设施与城建主体的同步建设,建立系统科学的分类处置体系。二是加强对农村电池、电子产品、制药废弃物等危险固废的分类处置监管,明确资源回收利用处置的责任部门,建立配套的政策规范。
3.进一步推动市场化进程发展
一是引入市场机制形成产业支撑。推动“环卫”的市场化,引导社会各方参与垃圾分类收集、回收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全过程,使垃圾分类资源化成为一种有价值、有回报的产业。如对废塑料、废纸等规划堆放场地,支持物流运输。二是制定优惠政策。给予经营特许权、税费优惠、电价补贴、行政划拨用地等方面的倾斜政策,扶持和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垃圾产业。如对处理旧沙发、席梦思、淋浴房、破床等,对处理玻璃、建筑垃圾等,对处理锂电池、可充电电池、纽扣电池等,对处理汽车、家电等,明确处理部门和处理方式,并进行分类补贴。
4.进一步推进全民参与
垃圾减量化,分类是源头,而分类的关键是牢牢抓好户分的环节,必须全民参与。一是抓好普及宣传,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普及垃圾分类常识。如妇联普及家庭主妇垃圾分类知识等。二是抓好示范先行,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带头先做,重点社区、模范企业通过示范创建,逐步推进。三是抓好农村主战场,对农村垃圾分类的方式方法进行普及,对分类垃圾的处理技术进行指导,对垃圾分类的清运进行监管,对垃圾分类资金进行支持和监管。
七、结语
上世纪,未来学家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预言:“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计算机革命之后,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又一次浪潮,将是世纪之交时要出现的垃圾革命。”
现阶段,一个世界性难题随之产生——“垃圾围村”,而浙江金华模式绿色发展实践彻底破解了“垃圾围村”的困局。
金华将垃圾分类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载体,探索出干部入户动员、网格化责任制、示范带头、谈心谈话等有效做法,树立基层干部良好形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锻炼,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垃圾分类工作是做好生活垃圾的资源化、无害化、减量化处理的前提,是保护城市环境的一场绿色革命。通过对金华模式的研究与分析,学习金华在垃圾分类上的创新治理经验,总结金华模式的特点,根据全国各地市实际情况,借鉴有效的管理模式,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推动全国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更好开展,做好建设美丽乡村的环境保护工作,更好地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